找到相关内容156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净土三要素——信、愿、行

    ,佛声不断,日久功深,自可见效。  专修净业持名念佛的人,贵在勇猛精进。持之以桓,不要为琐事所牵。人情事故一些,唯有阿弥陀佛才是大善知识,西方净土才是家园。有的人虽信,也愿生西方,但用功不切。譬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21162601.html
  • 当佛教遇到伊斯兰教

    所以肯定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寿命。我却不然,我深蒙佛陀遗法所化,对身形寿命早就了。念你仍为狂心所惑,我在命终之前还是想向你说明白,人与万物实际上都是无实的,求之实不可得,不明白这一道理的人被狂乱之心所惑...一场车轮大辩论,且他如何能够应付。这天,约定好了的各派论师突然一起云集到提婆的道场。车轮大战开始了,他们一个个接连出场,但都没能在提婆的利舌下得到一丝半点的便宜。那些智慧较低、学识不富、论术不精的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14863611.html
  • 一代大儒范仲淹与佛教之关系略论

    不仅风景秀美,寺观也多,包括东晋时佛教领袖慧远法师所在的东林寺。与僧人的交往,使他更了世间的荣辱和官场的沉浮,以一种任运随缘的态度来对待。其《游庐山作》诗中也写到:“五老闲游倚舳舻,碧梯岚径好程途...上人碧云轩》一诗中写道:“爱此诗家好,幽轩绝世纷。澄宵半床月,晓数峰云。远意经年就,微吟并舍闻。只应虚静处,所得自兰芬。”[7]其《游乌龙山寺》[8]诗云:“高岚指天近,远溜出山迟。万事不到处,白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4768607.html
  • 爱国爱教是佛教优良传统

    尼赫鲁、甘地、缅甸等各国僧俗人士,澄清国际友人的误会,取得了友邦的精神支持与物资支持。   文化名人俗名李叔同、出家名弘一法师(1880—1942)。抗战时期,身患重病,忏悔自己不能为国为民做什么。...

    象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31169853.html
  • 昌臻法师——八关斋戒浅释

    容易影响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。只有物质享受,才能提高精神境界;只有习惯过简单、朴素的生活,才有利于修行方面的精进。 以上两条,都是追求物质享受和导致淫欲的媒介,影响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,甚至使人道心退...

    昌臻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0376299.html
  • 随笔禅话——禅师开导“莫生气”

    如果不执著一切,无得无失,哪有痛苦可言呢?有的人在宗教、哲学、政治上的执著,诸如十字军东征,造成许多生命残杀的悲剧,是属于“法执”了,争得来的结果又是什么呢?还不是一场空!佛家说:“四大皆空”,就是从道理上来说的。   至于说到寺院里供奉佛、菩萨相,这是使初信佛的人产生一种虔诚心,是止恶趋善的一种方便法门而已。由于看到佛相,内心就有佛的庄严观念。如手指月,目的月亮,手指只是指的方向,并不能说...

    秦孟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4679508.html
  • 对杭州西湖宗教文化深度游的一点思考

    生活节奏快,相当一部分人心气浮躁,急功近利,妄想一夜暴富等等。物极必反,适时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修心养性,功名利禄,心灵归于宁静淡泊。   四是开发宗教文化深度旅游可以让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593691.html
  • 净空法师法语类编(一)[刘承符居士辑]

    运用上去,举心动念均是修行,功夫用得上,日久必有成就。人我执不易断,凡事一点,即算有进步,愈淡薄愈自在,就是渐渐的放下。四相空了,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。   △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,他是来成就...不破,一点也好。   △ 大智慧人得无分别智,了达世间的真相,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。五蕴是色受想行识,色是物质,受想行识是心,世界上万事万法不外色相与心,即物质与精神,物质是空的,精神更是空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菩萨行|净空|修行|六度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0000006631.html
  • 佛教的养生之道(一)

    116岁。他生前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是:“三勤、三静、三、三乐。”“三勤”谓脑勤、手勤、脚勤;“三静”即静心、静气、静行;“三”是权力、金钱、淡忘年龄;“三乐”就是要助人为乐、知足常乐、自得其...食肉者勇敢而悍,食谷者智慧而巧。”古人的这种认识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证实。近代日本平山雄博士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发现,素食者嗜欲,肉食者嗜欲浓;素食者神志清,肉食者神志浊;素食者脑力敏捷,肉食者神经迟钝。...

    陈星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1539741.html
  • 澈见本心(1)

    其名(表相)非转其体。   实相是心与境各自如如。   故只要认知正确,则心境自如如。   有言:“既知内想及外境都是生灭性,  修法就是观这两种生灭相,  空、无,  使它不致于干扰你,这...  也无法圆满,   因为此法与世法相碍,滞碍难行。  人处于有情器世间,处处均须用心处理,   世法之情、义、仁、爱、孝、悌……等,  皆须用心尽人事去兼顾。   既然是用心处理,  如何能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256667.html